如今,中式糕点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标签,在国潮、复古、包装、网红探店等多种元素的催化下,许多中式糕点店铺出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上,使中式糕点成为一股热潮,吸引众多人的关注。
遍地开花
中式糕点店消费者络绎不绝
传统口味的桃酥、绿豆糕、芸豆卷和新式的麻薯、泡芙、肉松小贝,一时间,在兰州的街头巷尾,中式糕点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。
兰州中心BM层同时开有两家中式糕点店——令金禾茶点制造局、山河饼局。这两家店均为全国连锁,各有各的主打产品。工作日的下午,虽然柜台前没有排起长队,但消费者络绎不绝,不少商品已销售一空。“朋友推荐来的,说他们家的麻薯好吃,刚好路过来尝尝。”市民王女士说。
除了连锁经营的店铺,打开美团输入关键词——糕点,酥挞记、酥礼记、刘酥记、朱桥村、百味酥……名号各异的中式糕点店跃然手机屏幕,看一看数量大有碾压西式糕点之势。“我觉得中式糕点不错,桃酥我们老两口吃,肉松小贝、绿豆糕给孙女吃,价格也比较亲民。”谈到中式糕点市民陈阿姨说。
记者走访发现,虽然中式糕点名号各不相同,但复古的店面装修,中西混搭的食品名称,大同小异的糕点品类,又让这些店面开起来好像是“亲戚”。
放眼全国,墨茉点心局、虎头局渣打饼行等新中式糕点品牌已被多家投资机构争抢。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上,“打卡”和测评新中式糕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。
文化自信
助力中式糕点复兴
在业内来看,中式糕点的复兴不是平地起高楼,而是国人文化自信、西式糕点进入瓶颈期、中式糕点行业不断守正创新等一系列原因叠加的结果。
“中式糕点起源于商周时期,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变化。”百年品牌致兰斋复兴人常文钊说,“相比于西点,我们的中式糕点历史悠久,每一个单品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凝聚着一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。中国传统糕点从大的派系上来说分为京派、津派、苏派、广派、潮派、宁派、沪派、川派、扬派、滇派、闽派等。我们国家地域辽阔、物产丰富,每一个省、每一个市、甚至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点心、酥饼。”
谈起近年来风生水起的中式糕点,常文钊说:“离不开文化自信。近年来,中国风的兴起,正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复兴的文化自信,这也让中式糕点进入了复兴的快车道。”
正如常文钊所言,中式糕点的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,虎年春节前夕,位于七里河区体育街小巷内的裕笼斋火出了圈。为什么火,正是因为店内的主打产品“老虎饽饽”。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,为了做好中式面点,我们专门到胶东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做花饽饽。我把制作小虎的过程发到了网络直播平台,没想到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。”裕笼斋店主马瑞说。
守正创新
中式糕点更需“纯粹”
“品牌想做成网红出名不难,难的是怎么做到细水长流。”常文钊说,眼下中式糕点虽然火热,但在口味上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并不多,产品同质化是多数中式烘焙共同面临的问题。“比如桃酥,各家的口味都差不多,如果你产品单一,肯定要被市场淘汰。”
“我们做烘焙更加关注的是烘焙本身,关注的是食材、口味、品质,眼下中式糕点的复兴更加离不开从业者对传统中式糕点的改良创新。在制作过程,我们保留中式糕点独特的口感和文化内涵,融入西点好的技法,西为中用,在食材、口感上更加迎合当下人们的饮食习惯,这样才能真正复兴。”常文钊说。
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,以国潮为卖点的新中式糕点店越来越多,花式的营销玩法可以吸引消费者“打卡”,但能否复购要打上一个问号。
营销带来的成功只是一时,只有东西好吃,能满足消费者的味蕾需求才是长久之计,内外兼修,才能让路走的更远,让中式糕点真正复兴。(来源:烘焙新观察、兰州晚报:文/图记者杜志超)